跟客戶談判失敗,讓我學到什麼?


經營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控制風險

在製造業中,常常客戶是出貨後才付款,因此中間我們也要先扛原物料以及人事成本的負擔

隨著全球貿易不穩定,我試著跟老客戶談判給予訂金,用年單保證產能作為籌碼,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收穫。

「安宏,美國人哪管你清明連假?做生意也沒有人會跟你保證下多少單,誰能保證?」

我:「但這樣我產能沒辦法確認到底能不能一個月準時給你,還有其他客戶的產品要提供。」

「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客戶丟給我的一句話,當時我愣了一下,腦中一時沒找到回應的話。

這位客戶還沒有下訂單,先口頭說:「客戶以下了模具組裝機,補足產能,你每個月就要準時出貨。」

沒給訂金、沒壓交期,還不管我其他產線的排程。

但如果我直接回:「其他客戶就有下單啊」

對話馬上變成對立,談判也可能破局。

談判的心理戰: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事後我問教練,他給了我一個關鍵提醒:

「不要覺得面對甲方,或是長輩,你就低一截。

談判本來就是雙方有需要,他付錢不代表他比較大。」

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談判:

1.對方為什麼要跟我談? 2.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 3.不跟我談,他會損失什麼?

教練給我一個有趣的課程案例

談判不是單純的輸贏,而是雙方的得分遊戲。

•談成的話,贏的一方 +15 分,輸的一方 +5 分,至少雙方都有收穫。
•但如果破局,雙方都扣 20 分,兩敗俱傷。

所以,比起硬碰硬,談判更重要的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兼容角度」。

從「我要贏」變成「怎麼共贏」

我該怎麼回應才更有利?

我想回:「可是其他客戶都有下單。」

但這樣就跟客戶變成對立關係

學著站穩立場,以柔克剛,或許該這樣說:

「大哥,你說的有道理,但這樣我們交期真的趕不上,我們都要加班了,這樣合作下去,我們都沒賺,可能也沒辦法長久⋯」

壓力回到對方身上,他可能會說:「那就是自己要想辦法的。」

這時候,我再順勢爭取:「那有沒有可能 7 月要貨的話,5 月底前先通知我?」

不僅避免了直接對立,還成功為自己爭取到準備時間,讓談判進入「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向。

Kim做局課提到,找到「兼容的角度」

這次談判的失敗,讓我更深刻體會還沒落實「做局」的觀念:不是一定要贏,而是找到讓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

「兼容找角度,包容有大愛。」

當你找不到答案,可能只是還沒找到兼容的角度。

帶著「我不會」的心態進入談判,然後讓大家形成共識,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零錯誤思維的談判技巧

談判不是拚嘴皮,是拼事前規劃能力

邱強老師的「零錯誤思維」提到的談判:

  • 思考對方的樂點、痛點、怕點是什麼?
  • 搞懂:關係人、利益鏈、同路人是誰?誰推得動?誰會卡住?誰願意一起推?

真正的雙贏談判,不只是退一步、各讓一點,而是這四個關鍵:

  1. 各取所需(不是平分,而是互補)
  2. 互補短板(彼此補強)
  3. 合作放大(創造新機會)
  4. 解決內耗(拆掉組織內部的阻力)

傳產其實有很多既有的模式希望去優化,這些都希望慢慢地藉由失敗中去改進,希望未來都會指向好的結果

如果你有好的談判及業務經驗,也歡迎跟我交流

二代學電子報專屬:

邱強老師的《零錯誤思維 2.0》折扣碼

👉 點我看課程詳情

專屬折扣碼 「ANTON500」,再折 500 元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Read more from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上週在台南點拾年會聽到四位企業家及專家們(Will、Willy、Tao、Kim)的分享,聊創業、跨界整合與未來趨勢 先簡單介紹這四位分享者的背景: 1.Willy: 久沃國際執行長,高雄起家旗下有多間餐飲品牌。 2.Will:推廣財商與人生的平衡,「這輩子賺多少錢才夠」的作者,同時也是Goodwhale執行長。 3.Tao:頭家校院Podcast創辦人,從服飾品牌轉向自媒體,以說故事維核心的自媒體KOC。 4.Kim:波波黛莉聯合創辦人、阿金!人生進化中!品牌創辦人,就是來二代學直播過的那位沒錯。 接著分享這場談話五個問題,讓我重新驗證、思考自己與家業的內容整理給你。 Q1:在變化的時代,若既有的模式已經走不下?那如何定義這個「需要融合」的時代? 魅力時代來了 Willy 提到,時代已經走到「魅力」。 遠古時代人靠「暴力」,接著我們需要靠「智力」,但隨著AI誕生,我們需要的是「魅力」 魅力就是你能不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做得快樂。 十年前大家笑Willy做自媒體,覺得是產品不好才出來行銷;現在反而沒開始做的人被淘汰。...

感謝你一起在參與並重視《二代學》的社群文化。 有位接班人浮出來說:「我從還只有 100 人時就在這裡看,覺得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所以一直待到現在。」 這幾週加入的二代朋友可能不知道從 100 到超過 1000,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不是很厲害的意思,而是我創立這個社群,沒有把人數當成目標,但也因而知道接班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地方 我知道大家加入《二代學》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人希望被理解 有人希望學習新東西 有人想找到合作機會 有人想拓展人脈、舒壓聊聊 或只是單純好奇其他接班人的甘苦談 這都沒問題,因為我創立《二代學》的初衷就是: 「分享在接班路上的學習與反思,讓不同階段的接班人都能彼此陪跑。」 我當初剛畢業回公司,一代跟我說:「不用參加什麼社團啦,我沒參加你也不用。」所以我頂多去上課,但課程上的人不一定是二代,也不一定能懂我在煩什麼。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只是臉書和一代加好友後,不是所以的內容都會分享,後來 Threads 出來,我開始盡情地寫接班心得和產業卡點,持續了365天以上。 後來我想,開一個 LINE 社群,把一些筆記和所學分享出來,就給和我一樣是接班的人。...

這封信希望寫給訂閱我電子報的二代朋友,文末我也分享了工廠醫生訪談我接班的歷程,我沒有答案,但有真實經歷,聽完,也許能少走一些我曾經撞過的牆。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你創業,別人說你吃家裡。 總有人冷言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