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學的創立初衷與活動規範


感謝你一起在參與並重視《二代學》的社群文化。

有位接班人浮出來說:「我從還只有 100 人時就在這裡看,覺得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所以一直待到現在。」

這幾週加入的二代朋友可能不知道
從 100 到超過 1000,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不是很厲害的意思,而是我創立這個社群,沒有把人數當成目標,但也因而知道接班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地方

我知道大家加入《二代學》的理由各不相同:

  • 有人希望被理解
  • 有人希望學習新東西
  • 有人想找到合作機會
  • 有人想拓展人脈、舒壓聊聊
  • 或只是單純好奇其他接班人的甘苦談

這都沒問題,因為我創立《二代學》的初衷就是:

「分享在接班路上的學習與反思,讓不同階段的接班人都能彼此陪跑。」

我當初剛畢業回公司,一代跟我說:「不用參加什麼社團啦,我沒參加你也不用。」
所以我頂多去上課,但課程上的人不一定是二代,也不一定能懂我在煩什麼。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只是臉書和一代加好友後,不是所以的內容都會分享,後來 Threads 出來,我開始盡情地寫接班心得和產業卡點,持續了365天以上。


後來我想,開一個 LINE 社群,把一些筆記和所學分享出來,就給和我一樣是接班的人。

我沒想太多,沒打廣告,就這樣每週陸續幾百人進來。

我才發現:「我們真的不是孤單的,台灣有一群人正走在類似的路上。」


社群壯大,靠的不是我,而是我們

有人開始自發辦聚會、約拜訪、發起共學;
也有人提出供應鏈合作、主動連結北中南。


這過程中也有某平台、銀行來找我說想辦活動、共同行銷,但我幾乎都婉拒。

因為我爸、我的導師們,都教我:「沒有親自了解,就不該背書。」

所以分享的這些年,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推薦的課程、邀請的講師,都是我自己真的上過、學過有收穫的。


我相信,這個社群存在的意義是:

「讓走上接班這條路的人,不用一個人跌跌撞撞。」

不用給你太多規範,因為我相信這裡的每一個接班人,都會自帶責任感與判斷力。

我們會一起用開串、共學、分群、提問、留言。

不管是技術的提問、與一代老臣的衝突、商業的聯盟、還是單純聊天,


我希望這裡一直都在,我們一直都在。


線上是最低成本的交流,但我相信有一天,大家都會有機會會見面,或者真的有一場大尾牙?!

社群會越來越大,但要記得不是我,是每一位接班人一起壯大。


台灣很小,每一個接班人匯聚起接班人的力量很大,


因為你們的存在而美好。


閉上眼回想,回到八年前剛進公司的我,


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可以問,可以交流


我的嘴角會不禁上揚。


這幾天也收到一些群友回饋參與二代學的感動

:「二代學跟外面社團不太一樣。」


我們不會像部分商會或社團要求:

  • 每年繳費
  • 每月出席
  • 每週晨會

因為我知道,有人跟我一樣不一定有辦法參加晨會或每週固定集會,

但只要有需要,這裡隨時有人在。

我們收到最多的回饋是:「這裡的互動都很真誠,不目的性」。
而這份氛圍,來自大家願意花時間參與與回應。


我也不認為一定要一直要出來互動,

或因為平常沒互動,但需要找資源出來講一聲就不行

(就像改社群名,你很忙沒空看,也有群友能因為你的產業關鍵字而標記你)


但要邀約跟發起本來就建立在「信任感」

而信任感來自於日常的累積。

我不是禁止大家分享活動或專業。

就像創立二代學,是以分享接班所學出發,也針對大家問題,邀請老師來開講、共學、對談。


但我會特別在意:這則分享,是不是為了讓其他接班人真的「得幫助」?

我們更希望看到的,不只是轉發,而是你願意多加說明:

  • 為什麼你覺得這個對「二代」有幫助?
  • 它解決了你什麼問題?
  • 適合什麼產業或階段的接班人?


甚至願意因為二代學的接班人開的專場分享

這樣的分享,不但不會被當作廣告,反而更容易被記得與信任。


所以未來這類推廣內容,我們會有這樣的默契:

大部分其實有發也都會問過我,都會經過我審核,假設你真的有資源,也能自行上傳到二代學資源表單去分享,真的需要我會幫你分享,各區活動我也會在電子報幫忙傳遞


分享資源的文化如下:

🔸 若是活動/課程資訊請都Email與我聯絡審核

  • 請補充:活動初衷、你自己的學習重點、對二代的幫助
  • 明確說明:是否有二代學專屬席次/福利(沒有也OK,只要真的為二代而來)
  • 請盡可能移至【商機媒合公告群】發送

🔸 若是專業或合作邀請

  • 可以介紹自己的專長,但務必在對話中提供觀點或實用建議
  • 不要只貼連結,最好是回應某則討論、補充某個角度
  • 當話題太分散或過多,為了大家好參與,一起繼續維持開串的文化

📌 補充:你也可以將資源填入我們的【二代學資源表單】,這樣就不會佔用大家交流,想到也能上去尋寶


🔸 目前審核二代為主以沒有專業人士,但無法得知跟查核,就以大家互相彼此提醒跟觀察,即使是二代也可能參加不同的社群跟商會或課程,難免會提到或不清楚,那我們就互相提醒,請他收回即可。

先前分享過,進入更高人脈圈層的三個階段,在社群建立信任也適用:

1.你好用

你做事快、準、負責任,別人願意找你幫忙。

👉 比如訊息清楚、時間節約、心理壓力低——就像好用的業務,客戶自然願意回頭。

2.你對他人有幫助(對群體有用)

你不只幫得了一個人,還能讓整個群體有新思考、新收穫。

👉 例如:你分享一個活動,但多花 5 分鐘補充「你學到的觀點」,那就變成價值輸出,而不是讓人自己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幫助。


3.你好用到讓這個圈子因你而更壯大

你成為被主動推薦、被討論的對象,別人用過你、學過你,還會願意主動幫你講好話。

👉 這是信任飛輪,也是社群中最強的「內建推薦系統」。

再次謝謝大家願意提醒跟討論,一起參與這個社群的每個階段

我相信每一次的發生都是好事,會加速凝聚彼此

未來有什麼建議也都歡迎繼續丟出來,或寫信、回信給我

2025.07.22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Read more from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這封信希望寫給訂閱我電子報的二代朋友,文末我也分享了工廠醫生訪談我接班的歷程,我沒有答案,但有真實經歷,聽完,也許能少走一些我曾經撞過的牆。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你創業,別人說你吃家裡。 總有人冷言冷語。...

經營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控制風險 在製造業中,常常客戶是出貨後才付款,因此中間我們也要先扛原物料以及人事成本的負擔 隨著全球貿易不穩定,我試著跟老客戶談判給予訂金,用年單保證產能作為籌碼,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收穫。 「安宏,美國人哪管你清明連假?做生意也沒有人會跟你保證下多少單,誰能保證?」 我:「但這樣我產能沒辦法確認到底能不能一個月準時給你,還有其他客戶的產品要提供。」 「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客戶丟給我的一句話,當時我愣了一下,腦中一時沒找到回應的話。 這位客戶還沒有下訂單,先口頭說:「客戶以下了模具組裝機,補足產能,你每個月就要準時出貨。」 沒給訂金、沒壓交期,還不管我其他產線的排程。 但如果我直接回:「其他客戶就有下單啊」 對話馬上變成對立,談判也可能破局。 談判的心理戰: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事後我問教練,他給了我一個關鍵提醒: 「不要覺得面對甲方,或是長輩,你就低一截。 談判本來就是雙方有需要,他付錢不代表他比較大。」 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談判: 1.對方為什麼要跟我談? 2.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

這週真是商場上的過山車。 原本打算連假好好休息時,卻收到川普一聲令下,全球關稅調漲,台灣關稅調高到32%。 你知道嗎?前一天,我才回簽一份來自美國的組裝機訂單,加上模具,一共接近300萬的投資案。 他們是我下半年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預計每個月出貨一整櫃。 這一下,直接蒸發超過500萬的預期營收。 你會怎麼辦? 我第一反應其實不是慌,而是…鬆了一口氣。 為什麼?因為我也正在煩惱,這條產線如果真的擴增,我得一次調整動線、人員編制、設備投資,風險其實也很高。 所以,這次政策反而讓我有理由踩剎車、重整腳步。 但也是盡快跟協力廠道歉及暫緩合約。 現在可以回到原本就想推的計畫: ✔ 醫療產線認證 ✔ 公司數據化管理 短期少了營收,長期可能讓公司走得更穩、更遠。 面對危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週有朋友問我: 「這情況下台灣中小企業是不是只能申請補助、轉非美市場?」 剛好,我前一週才收到一堂課的通知—邱強老師的《零錯誤思維 2.0》 他不是教你不要出錯,而是教你怎麼看見錯誤前的「預兆」,並提早反應。 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一個錯誤真的可能決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