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希望寫給訂閱我電子報的二代朋友,文末我也分享了工廠醫生訪談我接班的歷程,我沒有答案,但有真實經歷,聽完,也許能少走一些我曾經撞過的牆。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你創業,別人說你吃家裡。 總有人冷言冷語。 但只有真正懂你的人,會看見你背後的重量。 最後對方一句「你爸開的公司哦,難怪能談這麼順」 一秒抹去我所有努力。 那一刻我才知道, 「二代」這個身分,是禮物,也是枷鎖。 但我們還是繼續走下去,因為我們知道— 這不是一場拷貝與傳承的任務, 而是重新定義這家公司、這個產業、甚至自己人生的過程。 所以,不要再問你「應不應該」接班。 這條路沒有所謂應該。 要問的只有一件事: 你願不願意,把它當成你人生的主場? 你不是來補位的。 你是來改寫這家公司未來劇本的人。 承擔、創造、修煉—— 這不是責任,是選擇。 勇敢走上這條路的你,就已經很了不起。 |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感謝你一起在參與並重視《二代學》的社群文化。 有位接班人浮出來說:「我從還只有 100 人時就在這裡看,覺得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所以一直待到現在。」 這幾週加入的二代朋友可能不知道從 100 到超過 1000,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不是很厲害的意思,而是我創立這個社群,沒有把人數當成目標,但也因而知道接班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地方 我知道大家加入《二代學》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人希望被理解 有人希望學習新東西 有人想找到合作機會 有人想拓展人脈、舒壓聊聊 或只是單純好奇其他接班人的甘苦談 這都沒問題,因為我創立《二代學》的初衷就是: 「分享在接班路上的學習與反思,讓不同階段的接班人都能彼此陪跑。」 我當初剛畢業回公司,一代跟我說:「不用參加什麼社團啦,我沒參加你也不用。」所以我頂多去上課,但課程上的人不一定是二代,也不一定能懂我在煩什麼。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只是臉書和一代加好友後,不是所以的內容都會分享,後來 Threads 出來,我開始盡情地寫接班心得和產業卡點,持續了365天以上。 後來我想,開一個 LINE 社群,把一些筆記和所學分享出來,就給和我一樣是接班的人。...
經營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控制風險 在製造業中,常常客戶是出貨後才付款,因此中間我們也要先扛原物料以及人事成本的負擔 隨著全球貿易不穩定,我試著跟老客戶談判給予訂金,用年單保證產能作為籌碼,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收穫。 「安宏,美國人哪管你清明連假?做生意也沒有人會跟你保證下多少單,誰能保證?」 我:「但這樣我產能沒辦法確認到底能不能一個月準時給你,還有其他客戶的產品要提供。」 「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客戶丟給我的一句話,當時我愣了一下,腦中一時沒找到回應的話。 這位客戶還沒有下訂單,先口頭說:「客戶以下了模具組裝機,補足產能,你每個月就要準時出貨。」 沒給訂金、沒壓交期,還不管我其他產線的排程。 但如果我直接回:「其他客戶就有下單啊」 對話馬上變成對立,談判也可能破局。 談判的心理戰: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事後我問教練,他給了我一個關鍵提醒: 「不要覺得面對甲方,或是長輩,你就低一截。 談判本來就是雙方有需要,他付錢不代表他比較大。」 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談判: 1.對方為什麼要跟我談? 2.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
這週真是商場上的過山車。 原本打算連假好好休息時,卻收到川普一聲令下,全球關稅調漲,台灣關稅調高到32%。 你知道嗎?前一天,我才回簽一份來自美國的組裝機訂單,加上模具,一共接近300萬的投資案。 他們是我下半年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預計每個月出貨一整櫃。 這一下,直接蒸發超過500萬的預期營收。 你會怎麼辦? 我第一反應其實不是慌,而是…鬆了一口氣。 為什麼?因為我也正在煩惱,這條產線如果真的擴增,我得一次調整動線、人員編制、設備投資,風險其實也很高。 所以,這次政策反而讓我有理由踩剎車、重整腳步。 但也是盡快跟協力廠道歉及暫緩合約。 現在可以回到原本就想推的計畫: ✔ 醫療產線認證 ✔ 公司數據化管理 短期少了營收,長期可能讓公司走得更穩、更遠。 面對危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週有朋友問我: 「這情況下台灣中小企業是不是只能申請補助、轉非美市場?」 剛好,我前一週才收到一堂課的通知—邱強老師的《零錯誤思維 2.0》 他不是教你不要出錯,而是教你怎麼看見錯誤前的「預兆」,並提早反應。 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一個錯誤真的可能決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