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在台南點拾年會聽到四位企業家及專家們(Will、Willy、Tao、Kim)的分享,聊創業、跨界整合與未來趨勢 先簡單介紹這四位分享者的背景: 1.Willy: 久沃國際執行長,高雄起家旗下有多間餐飲品牌。 2.Will:推廣財商與人生的平衡,「這輩子賺多少錢才夠」的作者,同時也是Goodwhale執行長。 3.Tao:頭家校院Podcast創辦人,從服飾品牌轉向自媒體,以說故事維核心的自媒體KOC。 4.Kim:波波黛莉聯合創辦人、阿金!人生進化中!品牌創辦人,就是來二代學直播過的那位沒錯。 接著分享這場談話五個問題,讓我重新驗證、思考自己與家業的內容整理給你。 Q1:在變化的時代,若既有的模式已經走不下?那如何定義這個「需要融合」的時代? 魅力時代來了 遠古時代人靠「暴力」,接著我們需要靠「智力」,但隨著AI誕生,我們需要的是「魅力」 魅力就是你能不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做得快樂。 十年前大家笑Willy做自媒體,覺得是產品不好才出來行銷;現在反而沒開始做的人被淘汰。 在魅力時代,不是你有沒有能力,而是別人能不能「感受到你」。 💡安宏的反思:不管你是E人還是I人,重點是你如何透過你擅長的管道建立信任感,讓你或你公司的專業被放大
魅力這個詞,我這樣看:「因為有了AI,假設所有的事情都是100%,那人們傾向跟誰購買?」
Q2:你們各自專業(實業 教育 自媒體 財商)如果四個領域要深耕融合,會創造什麼新商業型態? Will在當天使投資人時,看見很多技術強的團隊,但事實上:技術與資源不是核心,核心是「你解決了誰的問題」 所以當他決定做一件事情時他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要的結果是什麼?要不要做?(要做就做到底,但方法可調整)下一步是什麼? 最後將這些問題跟團隊達成共識,就能共事。 Willy:「這四位導師的背景就是事業放大運作的邏輯。」 深耕一個領域 (餐飲)→ 教育複製 → 自媒體擴散 → 財務槓桿 三個提醒: 1. 在順風時提早轉型 2. 不怕打臉自己,昨天覺得自己愚蠢才代表有進步 3. 團隊要有「信念感」,並學會「做夢與圓夢」 小夢做起,持續圓夢,團隊才會從信任感,成為對領導者的信念感。 Tao: 成長靠「環境」與「人」:要和一群巨人同行,才能持續突破 現在要跨領域很容易,加入不同社群,跟頂級的人交流思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 Kim:迷惘是正常的 創業者迷惘很正常。因為我們看的格局太大,不可能一路都清楚。 不要害怕不確定,關鍵是「心力」──你能不能持續撐下來。 💡安宏反思:接班人也是,一代創立企業可能沒有思考解決什麼問題,但接班除了對於一代的責任心,對你之於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會決定你的心力韌性及長遠發展。 Q3.融合不是簡單的加總,需要經過衝突與取捨。你們在實務上,遇過哪些「融合」的挑戰(例如組織文化、價值觀、商業邏輯不同)?怎麼跨越衝突找到共識? Will:衝突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站在自己的世界看問題,抱著「善解」的角度思考,才能避免內耗 Willy: 「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寄生上游 真正挑戰:拼盡全力後,能否放下?那才是最難的。 創業家要成為「帶給別人信念的人」。 因此從創業家到企業家,最終要成為思想家。 💡安宏反思:最高境界還是找價值觀跟理念相符的人,任何的人之間交流,如果還沒有共識,可能就只是角度切不對而已。 Q4 從個人到時代的轉變,如何打破角色框架,找到新定位? Tao 說得很直白:定位不是固定的。時間會告訴你要走哪條路。 提醒:不要糾結要「一次就選對」,敢嘗試才有答案。 Q5 五年後的市場預測,哪些領域需要融合?創業者該怎麼準備? Will第一個回答就讓我有強烈感受:當AI來臨,商業模式是細分領域,大家專注在賣一個小服務專業做到極致,但當每人都在細分市場 ,最後是什麼?就是一個人。 所以重點還是你為世界解決什麼問題? 善用人工智能來解決問題,不缺專業技能,缺你找到自己屬於快樂、不累有意義的事 因為未來企業大者恆大,小的則是超級個體,中小企業將會滅亡。 Tao認為每個人要會運用四種槓桿齊之一: 1.資金槓桿 2.人力槓桿 3.程式AI槓桿 4.自媒體槓桿 現在社會不在是經濟起飛的時代,世界不缺產品,學會講故事,你會吃香,能夠槓桿放大。 Willy 更直白:自媒體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考題。 現今商業在第四維度:時空裂變 影響力IP 要讓事業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媒體不是選擇題,而是必考題 每個人會有多重身分,像川普是總統、搞笑藝人、網紅,這是一個單一曲風已經無法滿足時代。 而下一個維度就是第五維度:愛 愛家人、同事、客人,無怨無悔的愛人,他們也會愛你 所有人都無法改變過去,以及改變未來,只能專注當下 Kim 補充:最終還是「時間」跟「愛」,這才是創業者能給世界最珍貴的東西。 這場會談我最大的收穫是,當這些先行者的觀點方向相同,還是要回到自身,你為什麼做,你最終要去哪裡? 聽到中小企業會消失的時候,衝擊很大,如果自知不是大企業,那縮小到個體時,我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時代? 身為接班人我們可能背負一代的期望,但仍然要思考,接班人不是只繼承產業,而是要懂得怎麼在一代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未來撐起來。 這場會談結束後,不只這份收穫,我也邀請這場年會主辦人石罡教練以及Will、Willy以及Willy團隊專門分享兒童財商教育的Tiffany來二代學專場直播分享,希望能夠讓接班人再一起共學!!! |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感謝你一起在參與並重視《二代學》的社群文化。 有位接班人浮出來說:「我從還只有 100 人時就在這裡看,覺得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所以一直待到現在。」 這幾週加入的二代朋友可能不知道從 100 到超過 1000,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不是很厲害的意思,而是我創立這個社群,沒有把人數當成目標,但也因而知道接班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地方 我知道大家加入《二代學》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人希望被理解 有人希望學習新東西 有人想找到合作機會 有人想拓展人脈、舒壓聊聊 或只是單純好奇其他接班人的甘苦談 這都沒問題,因為我創立《二代學》的初衷就是: 「分享在接班路上的學習與反思,讓不同階段的接班人都能彼此陪跑。」 我當初剛畢業回公司,一代跟我說:「不用參加什麼社團啦,我沒參加你也不用。」所以我頂多去上課,但課程上的人不一定是二代,也不一定能懂我在煩什麼。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只是臉書和一代加好友後,不是所以的內容都會分享,後來 Threads 出來,我開始盡情地寫接班心得和產業卡點,持續了365天以上。 後來我想,開一個 LINE 社群,把一些筆記和所學分享出來,就給和我一樣是接班的人。...
這封信希望寫給訂閱我電子報的二代朋友,文末我也分享了工廠醫生訪談我接班的歷程,我沒有答案,但有真實經歷,聽完,也許能少走一些我曾經撞過的牆。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你創業,別人說你吃家裡。 總有人冷言冷語。...
經營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控制風險 在製造業中,常常客戶是出貨後才付款,因此中間我們也要先扛原物料以及人事成本的負擔 隨著全球貿易不穩定,我試著跟老客戶談判給予訂金,用年單保證產能作為籌碼,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收穫。 「安宏,美國人哪管你清明連假?做生意也沒有人會跟你保證下多少單,誰能保證?」 我:「但這樣我產能沒辦法確認到底能不能一個月準時給你,還有其他客戶的產品要提供。」 「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客戶丟給我的一句話,當時我愣了一下,腦中一時沒找到回應的話。 這位客戶還沒有下訂單,先口頭說:「客戶以下了模具組裝機,補足產能,你每個月就要準時出貨。」 沒給訂金、沒壓交期,還不管我其他產線的排程。 但如果我直接回:「其他客戶就有下單啊」 對話馬上變成對立,談判也可能破局。 談判的心理戰: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事後我問教練,他給了我一個關鍵提醒: 「不要覺得面對甲方,或是長輩,你就低一截。 談判本來就是雙方有需要,他付錢不代表他比較大。」 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談判: 1.對方為什麼要跟我談? 2.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