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你的公司或工作還在嗎?


現在的工廠,是人操作機器。

10年後的工廠,我認為將會是人形機器人操作機器——人則負責決策、監督,甚至完全不在場。

AI、機器人、數據自動化,這些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已經發生的現在。

跟你分享這AI人形機器人的影片:

video preview

這是家用的人型機器人,但理所當然,工業上也會陸續開始應用。

未來以來,即使我在傳產,也不斷在思考我要如何應對:

10人規模的中小企業來說,轉型該怎麼做?

應該砸錢開始拼AI系統,還是觀望等變化?

現在先該做的,也是開始練習使用AI,目的是累積互動跟對話產生複利。

就從我先前提到的:「從你對我的了解,寫一封我的使命說明書、如何賺到第一桶金。」

這些回答是基於AI跟你過去對話的判斷而來。

AI免費開始就足夠

很多人問我:「到底要不要花錢買 AI 付費版?」

老實說,先前我那些分享的AI應用也都是免費版的而已,盡可能把跟AI免費版本用到上限。

如果你連免費的 AI 都沒習慣使用,直接買進階版也只是浪費錢,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用它來放大價值。

每天跟 AI 對話,試著讓它幫你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這些思考的過程,會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寶庫。

老一輩師傅曾說過:「傳產有技術,吃不完的。」

但隨著自動化設備還有AI出來,真的還是這樣嗎?

就連我爸媽現在都在用GPT了

我爸用 GPT 查登山規劃,我媽甚至用 AI 查塑膠原料價格,再去跟料商談判。

當傳產上一輩都開始用 AI,勢必就會成為趨勢,別等到 AI 真的顛覆你的產業,才後悔沒開始。

然而AI推出的速度以及因為不懂程式語言的我,總看到許多社群AI分享難免感到焦慮。

從GPT、Claude到DeepSeek ,現在馬斯克的 Grok3

比起追逐最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用 AI 解決問題,而當自己沒有太多時間跟知識,又想要盡早跟上趨勢,我想到最好的應對方式,那就要「付費學習」。

因此年初看到李幕約AI訂閱制廣告,點進去有薩泰爾共同創辦人Sunny推薦。

我:「Sunny,想問站在中小製造業角度,這個方案適用嗎? 因為還評估其他的AI課程。」

Sunny:「Hi Anton 其實這個訂閱制是我建議的,因為工具一直在變,幕約內容強項在於持續提供百工百業的案例,我的認知比較偏向主題性的期刊。」

我:「哇塞,還遇到幕後推手,看起來包含各行業的使用情境啊。」

Sunny:「沒錯,比起方法論,更強調案例分析;像你這樣會動手做的企業主應該蠻適合的,需要大量其他公司案例的刺激。」

我:「Buy in!」

就這樣決定訂閱 《李慕約的 365 AI 訂閱計劃》,其實不只是理論,還有 100 個 AI 案例、工具介紹、模板、資料分析,甚至 AI 寫程式的實戰教學。

務實如我,比起一次買斷的錄播課程,快速迭代的AI時代,我更喜歡這種 每個月都有新內容、能持續進步的方式

我也會在開課後,針對自動化貼文模板、三年營業月報表、排班、薪酬、庫存管理做實際應用的練習,確保AI應用的落地,到時會持續更新分享給你。

我也取得了幕約訂閱制的折扣碼,換算了一下目前價格,訂閱一年費用,每天不到 20 元,就可以讓AI 的效率更多可能性,而不是焦慮來源。

👉 立即加入學習《李慕約的 365 AI 訂閱計劃》

300 元折扣碼:ANTON(有效期限:2025/03/13 23:59)

寫在最後 , 上週這集薩泰爾的夜夜秀,陳忻玥跟老K改寫這大便歌,實在是好笑但又好聽分享給各位,再一天就能迎來連假了。

video preview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Read more from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這週真是商場上的過山車。 原本打算連假好好休息時,卻收到川普一聲令下,全球關稅調漲,台灣關稅調高到32%。 你知道嗎?前一天,我才回簽一份來自美國的組裝機訂單,加上模具,一共接近300萬的投資案。 他們是我下半年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預計每個月出貨一整櫃。 這一下,直接蒸發超過500萬的預期營收。 你會怎麼辦? 我第一反應其實不是慌,而是…鬆了一口氣。 為什麼?因為我也正在煩惱,這條產線如果真的擴增,我得一次調整動線、人員編制、設備投資,風險其實也很高。 所以,這次政策反而讓我有理由踩剎車、重整腳步。 但也是盡快跟協力廠道歉及暫緩合約。 現在可以回到原本就想推的計畫: ✔ 醫療產線認證 ✔ 公司數據化管理 短期少了營收,長期可能讓公司走得更穩、更遠。 面對危機,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週有朋友問我: 「這情況下台灣中小企業是不是只能申請補助、轉非美市場?」 剛好,我前一週才收到一堂課的通知—邱強老師的《零錯誤思維 2.0》 他不是教你不要出錯,而是教你怎麼看見錯誤前的「預兆」,並提早反應。 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一個錯誤真的可能決定生死。...

上週末,創業家朋友來家裡聚會。每次這樣的聚會,總讓我收穫滿滿,而這次最深的體悟是—「創業家從不停止奔跑」。 完成一個階段,我們便開始思考下一個增長曲線,接著是再下一個。 彷彿停下來就會被世界淘汰,被競爭者超越。 每天不斷驗證賽道、創造價值、持續交付,因為我們的本質,就是解決客戶真正需要的問題。 但挑戰從未停止,市場變化、競爭者加速、AI 崛起……如果我們停下來,會不會被超越?會不會被淘汰? 我分享了阿金創業課的心得,我們也一致認同,「心力」才是創業家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心力 = 扛得住 + 能行動 + 會適應 扛得住 = 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決定了一個創業者能在壓力下撐多久。 就像材料受力至破壞前,所能吸收的能量越大,代表它的韌性越強。 能行動 = 執行力 + 決策穩定 執行力決定你能不能推動事情,決策穩定性則決定你能不能走對方向。 市場瞬息萬變,只有果斷行動,才能不被時代拋下。 會適應 = 成長思維 + 復盤能力 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學習,重點不是避免錯誤,而是能不能總結經驗,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持續復盤、優化,就是讓自己不斷進化的關鍵。...

當一天的創業家,當一輩子的企業家。 阿金的創業大課提到: 「未來,越來越少人會只是「員工」,而越來越多人會成為「創辦人」。」 不論你是否創業,只要你用創業家的思維做事,你都將持續成長。 創業,本質上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而我也持續思考我要如何將傳產公司的營運模式改為人人創業家的分潤模式。 這週的電子報,我想跟你分享這堂創業大課對我的三大收穫,幫助你用創業家的思維突破現狀 : 一、品牌:先有爆品,才能傳遞品牌價值 品牌,不是你說了算,而是用戶在乎什麼。 我買的不是一個包,是「高級生活」 我買的不是一雙鞋,是「成為偉大的運動員」 我買的不是一杯咖啡,是「松弛感」 我買的不是一條瑜伽褲,是「精緻」 品牌 = 名稱 + 賽道 + 品類 + 爆款 人們談論一個品牌時,第一時間會先說:「這是XXX的爆款產品」,然後才提到品牌名。 介紹我們不是說「塑膠模具、塑膠射出」找緯凱, 是要做 精密模、圓形功能件產品(筆、噴頭、護唇膏)找緯凱。 思考一下當客戶推薦你的時候,他講的是否是特定「爆品」或「賽道」 「品牌稱王好,品類稱王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