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你的公司或工作還在嗎?


現在的工廠,是人操作機器。

10年後的工廠,我認為將會是人形機器人操作機器——人則負責決策、監督,甚至完全不在場。

AI、機器人、數據自動化,這些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已經發生的現在。

跟你分享這AI人形機器人的影片:

video preview

這是家用的人型機器人,但理所當然,工業上也會陸續開始應用。

未來以來,即使我在傳產,也不斷在思考我要如何應對:

10人規模的中小企業來說,轉型該怎麼做?

應該砸錢開始拼AI系統,還是觀望等變化?

現在先該做的,也是開始練習使用AI,目的是累積互動跟對話產生複利。

就從我先前提到的:「從你對我的了解,寫一封我的使命說明書、如何賺到第一桶金。」

這些回答是基於AI跟你過去對話的判斷而來。

AI免費開始就足夠

很多人問我:「到底要不要花錢買 AI 付費版?」

老實說,先前我那些分享的AI應用也都是免費版的而已,盡可能把跟AI免費版本用到上限。

如果你連免費的 AI 都沒習慣使用,直接買進階版也只是浪費錢,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用它來放大價值。

每天跟 AI 對話,試著讓它幫你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這些思考的過程,會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寶庫。

老一輩師傅曾說過:「傳產有技術,吃不完的。」

但隨著自動化設備還有AI出來,真的還是這樣嗎?

就連我爸媽現在都在用GPT了

我爸用 GPT 查登山規劃,我媽甚至用 AI 查塑膠原料價格,再去跟料商談判。

當傳產上一輩都開始用 AI,勢必就會成為趨勢,別等到 AI 真的顛覆你的產業,才後悔沒開始。

然而AI推出的速度以及因為不懂程式語言的我,總看到許多社群AI分享難免感到焦慮。

從GPT、Claude到DeepSeek ,現在馬斯克的 Grok3

比起追逐最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用 AI 解決問題,而當自己沒有太多時間跟知識,又想要盡早跟上趨勢,我想到最好的應對方式,那就要「付費學習」。

因此年初看到李幕約AI訂閱制廣告,點進去有薩泰爾共同創辦人Sunny推薦。

我:「Sunny,想問站在中小製造業角度,這個方案適用嗎? 因為還評估其他的AI課程。」

Sunny:「Hi Anton 其實這個訂閱制是我建議的,因為工具一直在變,幕約內容強項在於持續提供百工百業的案例,我的認知比較偏向主題性的期刊。」

我:「哇塞,還遇到幕後推手,看起來包含各行業的使用情境啊。」

Sunny:「沒錯,比起方法論,更強調案例分析;像你這樣會動手做的企業主應該蠻適合的,需要大量其他公司案例的刺激。」

我:「Buy in!」

就這樣決定訂閱 《李慕約的 365 AI 訂閱計劃》,其實不只是理論,還有 100 個 AI 案例、工具介紹、模板、資料分析,甚至 AI 寫程式的實戰教學。

務實如我,比起一次買斷的錄播課程,快速迭代的AI時代,我更喜歡這種 每個月都有新內容、能持續進步的方式

我也會在開課後,針對自動化貼文模板、三年營業月報表、排班、薪酬、庫存管理做實際應用的練習,確保AI應用的落地,到時會持續更新分享給你。

我也取得了幕約訂閱制的折扣碼,換算了一下目前價格,訂閱一年費用,每天不到 20 元,就可以讓AI 的效率更多可能性,而不是焦慮來源。

👉 立即加入學習《李慕約的 365 AI 訂閱計劃》

300 元折扣碼:ANTON(有效期限:2025/03/13 23:59)

寫在最後 , 上週這集薩泰爾的夜夜秀,陳忻玥跟老K改寫這大便歌,實在是好笑但又好聽分享給各位,再一天就能迎來連假了。

video preview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直到完整接班經營前的學習成長紀錄分享

Read more from 安宏的二代學筆記

感謝你一起在參與並重視《二代學》的社群文化。 有位接班人浮出來說:「我從還只有 100 人時就在這裡看,覺得有很多學習的地方,所以一直待到現在。」 這幾週加入的二代朋友可能不知道從 100 到超過 1000,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不是很厲害的意思,而是我創立這個社群,沒有把人數當成目標,但也因而知道接班人或許需要這樣的地方 我知道大家加入《二代學》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人希望被理解 有人希望學習新東西 有人想找到合作機會 有人想拓展人脈、舒壓聊聊 或只是單純好奇其他接班人的甘苦談 這都沒問題,因為我創立《二代學》的初衷就是: 「分享在接班路上的學習與反思,讓不同階段的接班人都能彼此陪跑。」 我當初剛畢業回公司,一代跟我說:「不用參加什麼社團啦,我沒參加你也不用。」所以我頂多去上課,但課程上的人不一定是二代,也不一定能懂我在煩什麼。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只是臉書和一代加好友後,不是所以的內容都會分享,後來 Threads 出來,我開始盡情地寫接班心得和產業卡點,持續了365天以上。 後來我想,開一個 LINE 社群,把一些筆記和所學分享出來,就給和我一樣是接班的人。...

這封信希望寫給訂閱我電子報的二代朋友,文末我也分享了工廠醫生訪談我接班的歷程,我沒有答案,但有真實經歷,聽完,也許能少走一些我曾經撞過的牆。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你創業,別人說你吃家裡。 總有人冷言冷語。...

經營企業也在思考如何控制風險 在製造業中,常常客戶是出貨後才付款,因此中間我們也要先扛原物料以及人事成本的負擔 隨著全球貿易不穩定,我試著跟老客戶談判給予訂金,用年單保證產能作為籌碼,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收穫。 「安宏,美國人哪管你清明連假?做生意也沒有人會跟你保證下多少單,誰能保證?」 我:「但這樣我產能沒辦法確認到底能不能一個月準時給你,還有其他客戶的產品要提供。」 「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客戶丟給我的一句話,當時我愣了一下,腦中一時沒找到回應的話。 這位客戶還沒有下訂單,先口頭說:「客戶以下了模具組裝機,補足產能,你每個月就要準時出貨。」 沒給訂金、沒壓交期,還不管我其他產線的排程。 但如果我直接回:「其他客戶就有下單啊」 對話馬上變成對立,談判也可能破局。 談判的心理戰: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事後我問教練,他給了我一個關鍵提醒: 「不要覺得面對甲方,或是長輩,你就低一截。 談判本來就是雙方有需要,他付錢不代表他比較大。」 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談判: 1.對方為什麼要跟我談? 2.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